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通讯员 邓慧霞 傅雷利 北湖的环境越来越好,天门新区项目建设已经开始,高铁即将到家门口。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通讯员 邓慧霞 付雷丽
北湖的环境越来越好,天门新区项目建设已经开始,高铁即将到家门口……细看天门五年来的发展成就,成绩令人振奋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天门市委、市政府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不断完善城市功能,强化产业基础,提升城市品质,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,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、幸福安康。
天门市北湖公园。 (通讯员提供)
与城市共同引领区域,促进城市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
深秋的北湖公园两边都是现代化的房屋两侧,居民悠闲地漫步在洋溢着华侨气息的街道上。
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“空地”?经过5年建设,围绕北湖公园打造了集生态旅游、文化教育、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北湖生态宜居区。
住在湖边乡村花园里的藏王人谭已经习惯了“出去看看风景”的新生活方式。
北湖生态住区从“乡村洼地”向“城市客厅”的转变,是天门市“十四五”期间城乡一体化拓展城区面积、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生动缩影。
近年来,天门市不断推进城市中心与周边村庄有机融合,从大型项目入手,形成“以城促城”的良性循环。下乡、以农村带动城市”。
京丽城全景。 (通讯员提供)
中国风格的北湖公园鲜花刚刚绽放,这里已成为网红“打卡”地。美丽的甲南湖公园开业后,不乏市民在那里散步、玩耍。 “每走一步,风景都会开阔,眼里充满春天。”随着众多优质主题游乐园的亮相,天门市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明亮。
一座城市的“成长”不仅体现在版图的扩张上,更体现在人民生活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上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天门市将围绕群众的迫切需求和关切,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实施,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加速城乡双向流动。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农村公共服务覆盖。
目前,中心城市的教育、医疗资源分别通过“学校一体化管理”和“医疗社区发展”向乡镇辐射,乡镇特色农产品通过城市冷链物流遍布全国。这种一体化发展的趋势,为天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公共交通缩小城乡差距
今年早些时候,该路段在武田高速公路天门东正式启用。高速公路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湖北省“十四五”和“开放框架工程”重点工程。天门市的建设和开放,使天门市缩小城乡差距、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天门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武田高速公路建成后,天门市东西交通将更加便利,直达武汉。还将高效连接汉川、沙洋等城市,充分满足天门市对外综合交通和过境需求。加上现有的沪蓉、随岳等高速公路,全市各乡镇15分钟可走高速公路,1小时可到达武汉。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,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显着缩短。
乌渝高速公路天门东段。 (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柯浩供图)
近年来,天门市全力致力于完善交通体系,努力打通交通血液。打通城市总体框架,大力增强综合交通能力。沿江高铁天门段建设进入加速阶段。天门市正在进入新的“高铁时代”,即将进一步融入国家高铁网。
交通运输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福祉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G347康石至阳秀段、sG348瑶台至丝网湾段、S214天门至仙桃段、S213新东环路、天县高速智能公路安全工程等国省道项目加快推进,北环、南环、西环城市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。 “八纵、八横、二环”内外路网体系不断完善,城乡交通联通农村地区和地区变得更加流动。
此外,天门市深入推进“四优乡村路”建设,成功荣获全省“四优乡村路”模范城市奖。黄潭市、佛子山市、旺昌市被认定为省级“四大农村公路”示范城市。目前,全市100%的乡镇通了双氨基,100%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,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了水泥路。农村出行条件显着改善。公交车的设计、运营效率、出行环境、便利性、经济性和服务水平显着提升,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。
从高速公路的建成到高铁时??代的到来,从地方道路的拓宽到公交物流的完善,安门市以综合交通建设为抓手,不断缩小城乡差距,发展成果日益惠及全体居民,为经济社会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平稳畅通的道路。
农村宜居性明显且可达。
走进彭氏镇长江村,屋前屋后干净整洁,农家花园花木繁茂,营造出一派舒适的田园风光。
近年来,该镇发动群众,以庭院清理为基础,开展了以“三清一改”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活动。屋前屋后的杂物及杂乱建筑物全部清除,并利用村民屋前屋后的空地进行统一规划。按照“美观+实用”的原则,以奖励代替补贴果园、果园、花园等景观的建设。
在天门市农村,以庭院美提升乡村美的和谐乡村建设遍地开花。 “十四五”以来,天门市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居民主要民生活动。从公众关心的人居环境改善出发,引导公众养成良好习惯,形成良好环境,共同建设舒适家园。如今,美丽宜居的村庄像“珍珠”一样镶嵌在天门大地上,把广阔的乡村装点得光彩夺目。
石家河市开展“天门清理”活动。 (通讯员提供)
在村庄规划方面,天门市不断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、土地资源利用规划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配合等,按照单一规划、分步实施、“多规合一”的指导思想和原则,整体上实现了乡村建设的轻重缓急。按规定有序建设,城乡一体化。
截至今年9月底,全市483个行政村已按照“千万工程”实施了和美乡村工程,重点推进5个农业文化旅游综合流通区和6条国省级交通干线的环境整治。 2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,121个周边村庄已接入市级污水处理管网,225个村庄建成三大污水处理、微能源、人工湿地等设施。废水处理率户数农村地区已达53%。
在此基础上,天门市还全面完善了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和“入户分类、进村收集、城市运输”的全程处理体系,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%。 “五清一改”洁村行动、“天门大扫除”等活动持续实施,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。
造福人民生活,提高幸福指数
“当你把炉子擦亮擦亮的时候,你打开阀门,它就打开了。你不再需要早起去打开炉子了!”深秋,康石镇周里村村民李爱华在厨房忙碌,看着天然气灶,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。
与此同时,卢市市刘山村村民刘建国打开了家中的水龙头。这清楚水来自数十公里外的汉江。经过处理后,通过管道网络流入农场。
从柴火炉到天然气,从饮用水到好喝的水,天门市着眼于人民生活中的“小事”,持续勤奋工作,保障燃气、水供应,让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像天然气的火焰一样“温暖”人心。
农村居民用上了天然气。 (通讯员提供)
“十四五”以来,天门市以“普及、安全、高效”为目标推进供气一体化,推进东西气三线和天门接驳输气线路工程建设,持续推进燃气管网深度覆盖农村,让城镇居民用上高效、安全的能源。
2021年以来,全市共建成1293处公里燃气管网“通乡镇”,累计接入农村用户15万户。组织开展全市燃气“问题管网”排查整治,发现并修复“问题管网”70.1公里,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燃气部分建设,安装监控检测装置798套,完成799户餐饮用户“瓶装管理”。
在饮用水方面,天门市围绕从“有吃水”向“尝吃水”转变,全面推进水源工程、供水质量和管理体系三大领域建设。全市供水能力显着增强。全市日供水能力由2015年底的20.8万吨增加到29.5万吨,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44.5万吨。第二供水站建成,供水能力增加10万吨/日。管网已扩展到14个城市,服务人口超过100万。
五年风雨持久,五年蝶变新生。天门市“十四五”城乡一体化发展始终以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”为出发点。在城乡双向繁荣的背景下,我们畅想“城市引领农村、农村带动城市、共存共荣”的时代。
地处“十五五”十字路口,天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不断前行。天门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,天门市将更加努力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和功能互补,继续努力打造产业强国。合作、生态保护、服务均等化,让城市更有温度、乡村更有活力,让人民群众在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享受更多实惠、更多幸福、更多安全,共同谱写城乡一体化新篇章。



